自4月30日以来,一份康美药业及时厘清会计差错的年报,引起了资本市场的震动,全市场情绪表达对会计差错说法的不认可,从而忽略了康美药业年报中一些颇有靓点的前景规划分析。
康美药业年报称,面对复杂的政策和市场环境,公司进一步聚焦核心业务,全面提升公司在中药饮片全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;在品种储备方面,公司加大了
中药材的战略储备,为中药饮片后续业务规模和盈利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。
据了解,一直以来康美药业都有
中药材战略储备意识,此次更是为了有效提升中药饮片业务盈利水平和能力,保持公司业绩持续增长。
多家药企布局
中药材战略储备
靠天吃饭,中药有数千年的历史,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突出贡献,而且在防控重大疫情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突出作用,从长远出发,康美药业提前做出战略储备是顺势而为。
中药材战略储备并非新生事物,在计划经济时期,曾是国内
中药材三级采购供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在中国
药材公司的牵头下,国内几个大型战备仓库及各级
药材公司发挥了行业“储水池”作用,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逐步消失。
在2003年“SARS”及2009年“H1N1”两次重大疫情的防控工作中,出现了防控药物原料药
价格大幅上涨的局面,如
中药材金银花,一般情况下市场价每公斤

元左右,而在疫情到来时却达到每公斤

元左右,其它
中药材如连翘、贯众等
价格也是呈几倍、几十倍的增长。由于需求紧张,原料药
价格大幅攀升,而中成药
价格是由国家来控制,导致制药成本大大高于中成药的零售
价格,致使一些制药厂家停产,造成药品供应紧张、甚至无药可买的后果。
经历了2003年“SARS”及2009年“H1N1”两次重大疫情危机之后,政府和企业层面开始不断推动
中药材储备战略。
2015年4月27日,国家层面颁布了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
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(2015—2020年)的通知》提到,加强
中药材供应保障,依托中药生产流通企业和
中药材生产企业,完善国家
中药材应急储备,确保应对重大灾情、疫情及突发事件的用药需求。